苑裡耆老巧手點草成金 藺草文化館保存跨世紀技藝
天氣溽熱,若有一席手編涼蓆,換得夜晚一場舒眠,不但健康又省電;苑裡的阿嬤巧用先人的智慧,將一根根的藺草變成實用的生活好物,快來看看百年的老技藝如何變出新花樣!
文/李奕昀‧攝影/張裕民
透早起床天未光,買蓆來到廳中央,價錢公道有久長,日做暝做為三暝;指頭破空腰痠軟,草蓆做來鋪眠床,頭戴草帽人人問,手藝欲湠趁這陣。 ――〈阿嬤的手藝〉(郭芝苑曲,郭玉雲詞)
盧來春(七十五歲)編著草蓆,一邊哼著這首苑裡已故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的民謠;在一旁的朱阿屘(七十四歲)也回想起當時編織藺草的生活背景:「以前生活辛苦,編織藺草可以為家裡帶來額外的收入,空閒時就會幫忙家裡做。」由於早期編織藺草的手藝在當地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技能,「五枝草」(泛指藺草壓二的編法)成為一種職稱代名詞,盛行的程度,甚至在媒人說媒探聽女方背景時,家人會以此表示女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
苑裡盛產藺草 巧婦編草為金
由於苑裡靠近大安溪流域,沿岸盛產藺草,一年可採收三次,其中以秋季採收的藺草纖維夠長,質地堅韌,多為高級訂製品的材料。藺草文化館館長陳惠芬表示:「藺草除了應用在編織物,日常還可作為蟹類烹煮時的束帶,不但環保,蒸煮後還會散發淡淡香氣。」
藺草立體編法的應用,根據當地文史學家考証,這項技藝是由一百多年前洪鴦女士廣為推展。據說當時駐守苑裡的日本官員,因臺灣夏季炎熱,呢絨小禮帽悶不透風,洪鴦手藝精巧靈機一動,便把藺草做成小禮帽的形式,並把這項技術傳授當地婦女,藺草帽一時大為流行。因為苑裡對外交通不便,藺草帽都運往鄰近的大甲批發、販售,因而有「大甲帽」的別稱,當時龐大的交易量,生意人還為此成立了商號,可謂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