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六十還在學,金惟純的簡單人生
文/王梅‧攝影/張裕民
年過耳順之年,人生該如何度過?
《商業周刊》創辦人金惟純的答案只有三個字:「還在學。」
二十多歲的金惟純在《中國時報》工作,曾被譽為「媒體才子」,並且是老闆欽點「積極培養的人才」之一;後來出國深造,幾年後回到臺灣,與同為出身媒體的伙伴何飛鵬創辦《商業周刊》,熬過艱困的七年,《商業周刊》搖身變成臺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刊物。五十五歲的金惟純,事業、財富、家庭、社會地位等條件都達到顛峰。
正當一切看起來都很順遂,金惟純卻開始對人生充滿困惑,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下去,他不停反覆自問:「難道就這樣過下去?我這輩子來到世上的目的,只是為了辦一本《商業周刊》嗎?」
人生看似一路順遂卻卡很大
創業對金惟純而言,完全是個意外。事隔多年談起這段過程,他毫不諱言地說,「只能用『糊里糊塗』、『膽大包天』來形容。」他大學主修歷史,雖然又出國唸 BMA,但對商業議題其實並不是如此感興趣,而是當時在經濟掛帥的整體社會氛圍下,禁不住朋友慫恿鼓動,半推半就辦起雜誌。
很多人都知道商周創刊前七年,慘淡經營,財務陷入困境,「我們雖然是做對的事,但一開始並沒有把事情做對,犯了很多錯誤,」金惟純回憶過往說道,直到外資挹注,結構重整,終於起死回生,而且規模愈做愈大,奠定今日的媒體事業版圖。
五十五歲那年,當創業與經營的壓力解除,進入收割階段,「我的腳又癢了,開始不安於室,」他自我調侃,因為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足可對別人交代,不該繼續霸占既有的位置,否則就是落入佛家說的「貪、嗔、癡」。另一方面,他感覺愈活愈心虛,坦承是個「被寵壞的中年男子」,有名、有利、有地位之後,經常在各種場合發號施令,大家也等著他下達指示,反而造成他自以為是,聽不下別人的聲音,生命開始停滯不前,「人生卡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