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男好辛苦,面子裡子都要顧
中年男人聚會的話題不外是:罵政治、批老闆、嫌員工、聊股市、想當年;要請他們談內心感受簡直比上臺主持國際會議還要難,究竟他們遇到什麼問題?
文/李奕昀‧攝影/張裕民
長期在電子製造業打滾的建國(化名),離開原本的工作後開始進修 3D 繪圖軟體;年近五十的他,身處在對市場變化最敏感的電子業,一路從學徒做到經理的管理階層,對於整個產業的起落很有感觸:「在這個行業裡,像我這個年齡層的男性,現在不是位居高職,就是中年失業,分布很極端。」
外在生存焦慮 引起內心不安
製造業是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在他們的從業人員身上往往可見職場的微型縮影,像建國這樣從事電子產業的技術人員,年輕時體驗過電子業興起的甜頭,中年時則面臨企業獲利下降,精簡內部人力的窘境,面對不斷變化的科技,他也不免感嘆:「現在年輕人對科技、軟體的使用和反應都比我們快吸收,說不擔心被超越是騙人的。」所以離職後,為了發展第二專長,他決定進修學習 3D 繪圖軟體,「中年人離職後若無轉換跑道或增加技能,多半只能在同領域從事位階較次等的工作。」空中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講師林月琴具體而微地指出中年轉職的困境。
「中年男子的壓力源有一部分是來自『成就感的失落』,此時專業程度已經到達個人顛峰了,學新的東西也不見得有把握『贏得了』年輕人,因此產生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理危機。」淡水馬偕協談中心心理諮商師呂奕熹認為身體老化、專注力不佳的事實,也會帶給中年人焦慮。再者,男性在亞洲社會向來被視為家庭經濟支柱,要「做自己」也要對現實條件評估再三才有可能執行,林月琴認為:「現實條件使他們更沒有失敗的空間,很難放下『追求成功』的目標,這股看不見的心理因素,讓他們將壓力轉為外顯的行為。」沿用三、四十年「不能敗陣」的信念,以及追求效能的行為模式,往往讓他們在中年時停不下來;幸運者會在陀螺要失速前,為自己踩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