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晚熟世代 共創和諧的親子關係
歸巢族、啃老族、尼特族,這是跨國的普遍現象;年輕人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而父母百般呵護子女,又不懂得放手;面對父母和子女都出現晚熟現象,該如何打破僵局?
文/諶淑婷‧照片提供/心靈工坊‧插畫/蕭安秀
晚熟的年代來臨了
二、三十歲的世代不願就業、也不願繼續求學,整日在家中無所事事,依靠著父母照顧及經濟支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在中國稱為「啃老族」,日本稱為「尼特族」,在臺灣則被認為是「米蟲」或「家裡蹲」。
許多學者看不慣,開始指責年輕世代,而父母看了也憂心,擔心自家孩子未來也有無法獨立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在已開發國家或城市裡,已經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美國社會學者亞奈特也在二○○○年提出現代青少年與成年之間,出現一個新階段「成年湧現期」,指的就是離開了兒童和青少年階段,卻還沒辦法承受成年期應有的責任感的人。對於晚熟新世代的產生,常讓出生在五○年代「嬰兒潮」的爸媽常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幫孩子「轉大人」。
「年輕人愈來愈晚熟,已經是無法改變的趨勢,也是明顯的社會事實,與其責怪年輕世代,不如思考該如何應對。」心理治療師王浩威分析,社會大眾對「孩子」、「父母」、「人生」都有理想的想像,卻沒注意到想像和現實已經產生落差,在這段落差中,父母開始和子女起衝突,或在生活中發現自我矛盾之處,「簡單來說,我們還在用過去的經驗看世界,卻沒發現世界已經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