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牙周病崩壞你的生活!
牙周病顧名思義就是牙齒周圍的疾病,如果牙齒是一棟小木屋,牙周病就是啃食木頭的白蟻,慢慢毀壞房子的地基,導致房子頹圮崩塌,牙周病會造成骨質流失、牙齦萎縮和牙齒鬆動,也是成年人缺牙的主因。
文/諶淑婷‧資料提供/大塊文化
近年來,牙周病被證實與全身系統性疾病有關,尤其是熟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有關,「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該重新修正,牙痛當然是疾病,若能維護口腔健康,就是做好全身性醫療防護的第一步。
口腔問題,恐危害其他器官
牙周病是成年人普遍會遇到的口腔疾病,在臺灣有超過九○%的三十五歲成年人,多少都有牙周病症狀,並有九八%都有牙齦流血的牙周病初期症狀,比歐美的七五%高出許多,《牙周病,真的會要人命》作者、牙周病專科主治醫師林保瑩解釋,這與臺灣口腔保健的觀念推行及執行方式有關,「國人的口腔保健教育,來自於家長與學校,歐美認為口腔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生活品質,所以從小就徹底推行,家長也十分關注,成年後的口腔問題自然較少。但臺灣起步較晚,所以民眾更要注意牙齒疾病。」
林保瑩說明,牙周病原本就是口腔裡存在的菌種,原本與身體相安無事,但當抵抗力變弱,細菌數量增加、失去原有平衡時,就會發生牙周病,「例如搭飛機出國時,沒有依照原本的口腔衛生清潔,加上壓力與適應時差,很容易在飛機上刷牙時就出血。」若以年齡分級,三十五歲前所發生的牙周病可視為「早發性牙周病」,牙周細菌破壞力強但較為少見。三十五歲後定義為「成年的牙周病」,流行病學中發現,這個年齡正是口腔細菌與抵抗力失去微妙平衡的階段,所以細菌的破壞力也較容易被凸顯。他以唐朝文學家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為例,文中提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享年五十七歲的韓愈在年僅三十六歲時寫下此文,推算起來,也許韓愈也正為牙周病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