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說人生故事 打開記憶的抽屜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透過從口中說的話、或是經過大腦思考後親手寫下文字,都會讓人產生新的想法、感受和行為,進而解構、重寫生命的故事。
文/楊聰財‧魏兆玟‧攝影/張裕民‧余能炘
國內文化部於去年推動「國民記憶庫」計畫,主要蒐集全民的個人生命史,部長龍應台表示:「每個國民口述的生命史匯聚起來,就是最真實的國史。我期望像野草遍地,沒有任何預設立場,不用政治明確,甚至不用勵志,只要每個人平實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推動「國民記憶庫」,是為了打開許多人記憶中「鎖住的抽屜」,消解人之間因不了解產生的鴻溝。計畫第一階段重心是全民參與,半年後再針對故事分類、後臺技術等改進。各蒐錄站除了開放民眾自行來錄製,也會整合地方文史資源與特色,針對主題性主動拜訪民間耆老蒐錄故事。這樣的概念與美國民間的 storycorps 網站類似。龍應台表示,許多美國人會帶著家中長輩到 storycorps 專屬錄音站去口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她希望臺灣年輕人也能效法美國人,陪同長輩到已設置的五十多個「國民記憶庫」故事蒐錄站去錄音。
表達自己故事,助於釐清人生觀
的確,這是文化精神傳承的里程碑,也就是心理學上運用的方式之一,稱為「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 」,又稱「故事治療」。它是一種重視語言、文化脈絡和個人態度的取向,主張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環境和感受去定義發生在身上的事;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認為「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問題才真正存在;之後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人比較能夠全面性被關照。例如:一個人若把自己一生定義為失敗者,即使他大多數時間內每一件事都做得很好,偶爾會犯點小錯,但他只會「聚焦」在那些錯誤中而感到沮喪,認為自己天生是名失敗者,因此幾乎沒注意到做好的部分,也是東方家庭常有的迷思:「做對是應該,沒什麼好說。」所以多數問題的產生常常源自於社會或文化所建構的,而非單純是個人真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