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一甲子針線情 手工訂製旗袍師傅許榮一

文/黃沛云;攝影/郝威爾

走過將近一甲子與針線為伍的歲月,榮一唐裝旗袍店的許榮一師傅見證了旗袍的繁華與興衰,看盡了不同年代臺北城的人潮轉移與人文風貌。他曾經迎接民國二、三十年起源於上海的旗袍風潮,歷經了民國四十至六十年旗袍在臺灣的黃金年代,又面臨到民國六十年後旗袍的凋零漸衰,一直到民國八十年代的低谷時期,隨著網路的興起與復古時尚的風潮,手工訂製旗袍又開始另闢一條新路。然而無論如何,那始終不變的是老師傅堅持傳統手藝的執著與功夫,許榮一用一針一線,縫出世代交織的點點滴滴。

從雲林離鄉,來到臺北拜師學藝

回首十八歲那年,許榮一離鄉背井來到臺北打拼,出身雲林務農家庭的他,經由親戚介紹,開始向一位上海師傅拜師學藝,拿起了針線,踏入手工製做旗袍一途。那年,這位師傅總共收了十二位徒弟。旗袍的風潮,早在民國二、三十年就從上海流行了起來,隨著國民政府來 到臺灣,這股時尚衣著風也跟著吹到本地,創造出民國四十到六十年的黃金年代。許榮一還記得,那時穿旗袍的人相當多,臺北城滿街的女性都穿著旗袍,不只小姐出去玩會穿,普通的家庭婦女買菜燒飯時也穿,還有官夫人搬家、生日、結婚等各種請客場合,一個個都是旗 袍的身影,當時每個菜市場裡,也幾乎都買得到旗袍。

那時,上海師傅的店開在和平西路上,以前光是衡陽路這一帶,就有二十幾家布店,師傅家裡也總是有六到八個師傅,學徒更是每年都會收。苦學了三年多才出師的許榮一,回溯到最初入門時的挑戰,就是「拿針」。別小看師傅現在熟練地來回穿縫,這樣細小的針,光是練習戴頂針扣、練習拿針,他就足足學了半個月。當時他就這樣拿著一塊布,不斷地縫、不斷地練習,不但每一線段要縫得一樣大、一樣整齊,針要拿得習慣,動作更要靈活迅速。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