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正向想法來對抗壓力
「我可以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這牽涉到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辯的「自由意志」(Free Will)。但我們認為,我們有能力選擇這樣想,而不是那樣想,就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武器。
文/楊聰財‧魏兆玟
最近有一名已成年的孩子因涉及「偷竊」,被熟年媽媽帶來看診。媽媽完全「外歸因」,一來說是因朋友慫恿兒子去偷,二來說是因醫師開的安眠藥物「不對」,讓兒子「白天」吃了以後,發生夢遊、失去自由意志的情形,所以才會不慎地拿別人的手機,希望我們能開立診斷證明,秉持著職業道德,我們當然不會加以配合。這個案例不禁令人思考:「我可以不用為自己的行為(如偷竊)負責嗎?」藉此來分享「自由意志」的看法。
首先,引用《科學人雜誌》二○一四年七月號〈當社會不再相信自由意志〉內文闡述:有些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基於目前對人腦的了解,主張所有人的思考及行為其實一直處於某種「夢遊狀態」。我們並非主動創造生活,而只是單純受過去事件以及察覺不到的「潛意識機制」擺布。即使我們十分清醒狀態,自由意志也不過是錯覺。
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更強化了這種看法,顯示有意識地做選擇的行為,其實是神經在背後運作的結果,而非行為本身的成因。大腦不需經由「我們的意識」參與,就直覺性決定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只是「感覺」好像有參與決策過程。
這些人所主張的理念,一般被稱為「決定論」、「化約論」,也就是不相信「自由意志」。如此的思維,很容易讓人接受,很多行為「它就是不能控制的發生了,不可以怪我噢!」再進一步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