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之友:點亮偏鄉照護長路
九二一大地震後,埔里基督教醫院秉持早年醫療結合社會服務的精神,創辦了「愚人之友」,協助偏鄉弱勢的照顧服務。如今十多個年頭過去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在資源最少、土壤最貧瘠的偏鄉,反而為臺灣的長照服務開拓出另一條蹊徑。
文/曾詠蓁;照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來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我們治療的是一個『人』,而不是醫治『疾病』。」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急切地和我們描述形容當今「醫、護分家」的治療環境,會有這樣深沉的感慨,其實是因為由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立的「愚人之友」,就是延 續著半世紀前的創院精神,希望帶給病患囊括身、心、靈的全人照護,基金會的起源就要從埔里基督教醫院開始談起。
人需要醫療,也需要照顧
一九五○年代,有一群來自歐美國家的年輕醫師,他們不但擁有醫療專業,個個也懷抱著社會服務的熱忱。
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埔基」)前身是「山地中心診所」、「竹管仔厝醫院」,當時的醫院旁就設有孤兒院、小兒麻痺之家、肺結核療養院,並開辦保母課程,訓練當地婦女來照顧孤兒院裡的小孩,也開辦專收原住民的基督教護校。「當時的衛生環境比較差,如果『阿公』發現患者沒有洗澡,他就會親自跟醫護人員協助病人洗澡、更衣、清理排泄物,甚至還會幫忙清掃廁所,只為給病人更好的就醫環境。」李希昌描述著埔基創辦人之一徐賓諾阿公對病患的關懷,阿公時常勸勉醫護人員:「不只做醫療的事,也要服務病人。」
但當今的醫療已經將「照顧」這 一部分完全切割開來,變成是「低階」的事,醫療制度的改變,令醫護人員不願碰觸。然而誰不希望自 己生病時,被當作是一個「人」來照顧,而不只是一個等待被治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