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打造熟齡第三人生,生活再加分!

認識醫病關係,從容面對醫療決定

醫療自主時代:翻出白色巨塔高牆,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反思與覺醒》吳佳璇 著;曾念生 繪;日出 出版

出院的艱難?享權利也要盡義務

精神科住院照顧最大特點,就是沒有醫師光環四射的個人秀。主治醫師最重要的角色是醫療團隊的領導者,協調住院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與職能復健等專業人員,讓大家各司其職,完成共同擬訂的住院治療計畫。

因此,精神科病房從不曾上演電視劇《白色巨塔》中「軍容壯盛」的「查房儀式」;我們是關起門來,坐在討論室裡檢討病人的精神症狀如何用藥,心理治療與家族會談的方向又是如何,要不要轉介就業輔導,改變生活形態,還是申請相關的社會福利或是保險補助……

隨著醫療型態改變,精神科病人住院日數也逐年下降。以往,我的老師與師兄師姊們,給當住院醫師的我兩個月時間,搞定上述所有工作;他們從不忘輕聲鼓勵:「現在比較辛苦,同樣的事情必須壓縮在一半時間內完成。」等到我當主治醫師,時間又被壓縮一半,也就是住院日數以不超過一個月為原則。更要緊的是,這可是醫院評估住院醫療品質的眾多指標之一,其他指標包括:出院後兩個星期內不再因同樣疾病住院,住院期間不發生跌倒,自我傷害等意外,以及有無出院輔導、追蹤(不是回醫院門診複診,而是護理人員主動且定期打電話關心)等配套計畫。

對某些精神科病人來說,能夠住進醫院,遠比住在家裡「舒服」得多――少了拳腳相向的先生,三不五時回家討錢的逆子,還有叨念的長輩或是上司,甚至連討債公司也不「敢」追進精神病房;加上生活規律、三餐定時(外加兩頓點心),工作人員還不時趨前噓寒問暖。因此,當精神症狀開始改善,也就是邁入「住院中期」的病人,多半起過「不想出院」的念頭。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