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厚燈舖 堅持手工製作,散發溫熱的光芒
文/廖偲妤‧攝影/蔡世豪
走進位於鹿港中山路老街上的「吳敦厚燈舖」,很難不被各式各樣、色彩鮮豔的燈籠給吸引,牆上更掛滿了歷任總統所致贈的匾額和墨寶,如蔣經國的「宏揚文化」、李登輝的「巧藝傳薪」和「技藝高超」等,都彰顯著吳敦厚超過一甲子的輝煌成就以及製作燈籠的好手藝。
多看多學多畫,開啟製燈之路
吳敦厚目前高齡九十,從十四歲開始接觸燈籠業,「當時的鹿港,有一戶祖傳五代專門製作燈籠的王氏人家,但可惜的是當時的工藝『傳子不傳外人』,阿爸只好在遠處觀察師傅製作燈籠的技術、圖案的畫法、寫字的筆觸等。」二兒子吳榮鑾娓娓道來父親學習製作燈籠及彩繪的過程。
鹿港在臺灣發展史上,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中二鹿的盛名,由於位居臺灣西海岸,常常與大陸有貿易往來,成為中部的重要商港。居民對於宗教活動十分樂中,在鹿港蓋了很多寺廟,造就了「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盛況,讓吳敦厚從小身在富含工藝文化的小鎮中,欣賞工藝之美外,也能在廟宇前看到老師傅彩繪的身影,近距離觀察其圖案、字體要如何布局才會生動、漂亮,透過觀察的學習方式,他回家後一再反覆練習,甚至拿別人吃完的日月貝的殼從事創作,在殼內畫花鳥、山水相關的圖案,並在殼上打兩個洞,綁上繩子後,將作品拿去港口賣給美軍當裝飾。吳敦厚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實力,讓作品愈來愈精美、愈來愈細緻。就在民國二十九年成立「吳敦厚燈舖」,堅持以手工的方式製作,他也將燈籠技藝傳承給他五個孩子,由老么吳怡德經營這家店,其他的兄長分別在銀行業、政府機關、學校工作,假日時放下繁忙身分,賣力地協助做燈籠,其中二子吳榮鑾、三子吳榮昌在兩、三年前退休了,現在與么子怡德一起守護爸爸白手起家、打拼出來的燈籠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