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早治療、效果愈佳
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引起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但全球每年約有2,400萬人罹患此病,且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表示,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防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惡化的關鍵;如果可以在發病後12周內開始治療,可增加緩解機會。根據國外的研究,在發病12周內就開始使用生物製劑(Biologics)治療,其緩解率可達到5~6成,如果是在發病1年後才開始治療,緩解率只有2成。
蔡文展進一步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關節炎外,患者常合併其他問題,包括骨鬆症、憂鬱症、乾燥症等;更嚴重的是會加速血管的老化,提前引發心血管病變。一般發生關節疼痛,通常會想看骨科、復健科,或是去按摩、推拿,往往輾轉求醫好幾個月了,才會轉診到風濕科,因此,蔡文展表示,如果早晨起床時感覺到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有對稱性,且症狀持續6星期以上,建議要趕快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以免延緩治療,之後得花更多時間與心力才得以控制病情。
由於RA需要長期治療,蔡文展建議病患,要找信任的醫師定期追蹤,才能及時調整治療計畫或更新藥物,以免忽略共病問題。蔡文展表示,只要與醫師密切合作,目前RA治療已大幅進步,藥物選擇多元,包括改善腫痛症狀的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及治療疾病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等。尤其在生物製劑問世後,對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中重度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這幾年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可以選擇,使中重度的RA患者在藥物的使用上更為便利,無論是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或是熱愛旅行,都可以輕鬆用藥,持續治療。RA雖無法痊癒,但至少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響應今年「世界關節日」,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也規劃了「口說幸福,圓夢計畫」徵文活動,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希望透過社群網路、數位媒體、衛教活動及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宣導即時確診及正確治療的觀念。
張玲瑗表示,自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只要是RA病患、家屬與照顧者,或RA治療服務之醫療團隊皆可參加。分享長期與病共處或照護的心情寫照與治療經驗,字數約100字以內;可線上投稿、明信片投稿或是診間投稿。除了前200名參加者可獲得精美的參加獎獎品,將選出3名圓夢獎得主,可獲得圓夢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