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攜式服務整合醫護資源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與「長照2.0」雖立意良善,但受限於法令制度,彼此沒有交集。
病人與家屬面對醫師、護理師或是照專、個管師時,同樣的問題必須反覆敘述,不勝其擾。
面對這樣情況,古道熱腸的護理師汪秋蓉因而擔起了整合醫療與照顧兩端的重責,
以她護理專業背景,加上一顆溫暖的心,成為病人與家屬最重要的依靠。
文/晏子萍
台灣在宅醫療體系源自於2016年推出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而在台灣各地執行在宅醫療的團隊,也有不同的模式與運作方式,其中位於新北市的聯順居家護理所(以下簡稱聯順居護所),透過在2017年新北市開辦的「連攜式服務試辦計畫」支持,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居護主導,整合多專業服務個案的團隊。
在加入計畫之前,聯順居護所的負責人汪秋蓉就已經投入醫護工作,她深深體認到,人應該有權利自主選擇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因為認同這樣的理念,她加入「在宅醫療學會」成為常務理事,希望給病人最適合的照顧、減少不必要的反覆就醫,讓他們身心得到安適。
「家」是最好的醫院 如何協助病人自主終老?
「為何推動在宅醫療或長照2.0?因為醫療面不僅是在醫院,還應該回歸到家裡,但是許多長者或是失能的病人會害怕,因為沒有專業的人可以到家裡去幫助他,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不同的個案適合什麼樣的醫療照顧?甚至生命盡頭最佳的善終地點在哪裡?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汪秋蓉認為觀念的改變是當務之急,當醫療無法幫助病人恢復或做任何改變時,我們就應該轉向生活,「家」就是最好的醫院,所以在這個時候,「在宅醫療」可以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身為高雄人的汪秋蓉畢業後即投入醫院急診工作,汪秋蓉回憶過往:「剛畢業時滿懷鬥志,就是要把人救活,曾經有病人送進醫院時已死亡,那時約莫是凌晨5、6點,這不就是善終最好的時刻嗎?但是我們必須實施所謂『臨死前的特餐』,就是一群人圍上去插氣管、插內管、打點滴、做心肺復甦術等,15分鐘內,該注射的都注射了,電擊也做了,之後會再用機器去做急救,等到滿30分鐘後,再由醫師宣布死亡,我們一直將這些程序步驟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站在病人的立場來思考。」在台北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汪秋蓉回到南部加入奇美醫院,當時有外科加護病房及嬰兒室的職缺可以選擇,「我選擇嬰兒室,因為那是比較快樂的工作環境,但是事與願違,才做了2個月,就被調到小兒加護病房,或許這就是機緣吧!」不願意長久被束縛在同一個職場的汪秋蓉歷經了急診、加護病房、普通病房,而後成為護理長,也曾服務於呼吸病房,尤其是在呼吸病房看到病人沒有權利決定撤管,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死,這樣的經歷讓汪秋蓉很沉痛,時常思考「生命不該如此活著」。因此讓她有了改變成規的想法。